载入中

财政部国库司有关负责人就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相关工作答记者问

发布日期:2015-02-03
问:实行支付电子化管理的现实出发点是什么?  答:我们认为,一项事业的发展,往往有两种动力:一种是需求牵引,另一种是技术推动。支付电子化管理也是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内容不断细化,国库收付业务大量增加,依靠现在半手工的操作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业务管理的需要。具体到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积极推进支付电子化管理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现实考虑。  一是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的需要。传统管理模式下,整个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信任体系以纸质凭证为基础。由于伪造手段越来越高,技术门槛越来越低,“大红印章”已真伪难辨,反而成为现有信任体系的短板,安全隐患日趋突出。近年来发生的财政资金安全案件,大都与伪造纸质凭证和公章有关,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资金安全管理。  二是提高效率、厉行节约的需要。近年来,财政收支规模加速扩大,收支管理日趋细化。从总量上看,中央财政每年的支付数据超过700万笔,省本级以河北为例,每年也超过了80万笔。同时,在具体业务操作上,每一笔资金支付都要打印大量凭证单据,每一个审核岗位都要“签字画押”,财政、单位、银行的同志每天都要往返取单送单。这样既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又导致了工作效率低下,还容易出错,迫切需要取消纸质凭证流转。  三是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我们常说,财政国库改革是一项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事业,无论是大的管理机制,还是对操作细节的要求,都要通过技术予以固化、支撑。要继续推进财政国库改革,我们还面临着工作效率不高,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预算单位、代理银行间信息不对称,以及基层银行网点不足、清算时间过早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技术手段的加强和突破。  四是提升财政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需要。刘昆副部长在27日全国电视电话会上,指出了财政信息化建设步伐偏慢等问题,强调了楼继伟部长“以国库集中收付系统为主体,构建覆盖全流程的完整业务生产系统”的要求。我们认为,作为财政部门的主体业务系统,支付系统的全面电子化必将对财政信息化全局起到推动和带动作用。   问:支付电子化管理是如何具体满足上述四个方面管理需要的?  答:首先,关于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支付电子化管理,实质上是用新的信任体系替代延续千年的“纸单”管理,在安全功能上有质的提升。具体来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业务上实现链条式管理,把传统模式下分散的控制环节,整合成完整的管理链条,通过“环环相扣、互相牵制、有始有终”的内控机制,让每一笔业务都在“聚光灯”下运行,使违规操作无所遁形;二是在技术上引入安全支撑控件,给原本脆弱的业务管理系统建立防护网,保证未授权的用户“进不来、看不到、改不了”,经过授权的用户“丢不了、拿不错、赖不掉”。  其次,关于提高效率、厉行节约。实行支付电子化管理后,在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预算单位和代理银行之间,取消纸质凭证和单据流转,依据电子指令办理资金支付及清算,按照规章制度和系统固化流程进行业务操作,缩小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从“签字画押”到“电子签章”,从“跑银行”到“点鼠标”,减少了纸张与打印耗材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交通费用和时间,除提现业务外,预算单位财务人员可以足不出户办理业务。有些预算单位的同志甚至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支付电子化以后,用车少了,还为环保做了贡献”。